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成功者的失敗學》陳維昭有準備 就不怕失敗
【經濟日報╱鄭秋霜】

陳維昭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,卻面臨無法回台大醫學院任職的窘境,因為當時台大醫學院教職職缺少,且競爭者眾,他當年一離開,立刻有人補位,「出去(台大)後要再回去,簡直是不可能」。

當時有些台灣的醫學院校,希望爭取他前去任教,且可直接從副教授或教授做起,條件相當優厚;後來,台大醫學院寫信表示已有職缺,歡迎他回母校任職,但是只能從講師做起,且至少三年後才能提出副教授升等審查,條件明顯差很多。

陳維昭後來選擇回母校當講師,並在符合第三年資格時,迫不及待地提出副教授升等申請,沒想到審查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,他竟然沒有通過。

腳踏實地 從第一步做起

這對一路求學、事業都很順利的陳維昭,真是情何以堪。心想自己已放棄別處提供的好條件、「委曲」自己從講師做起,好不容易三年期滿,也努力提出研究論文,竟然無法通過副教授升等。

後來陳維昭聽說,三年只是「參考」年資,通常為了考驗年輕教師,很少人第三年就通過;於是陳維昭重新投入新的研究,第四年再提出申請,論文被評為第一名,如願通過副教授升等。

這個過程,讓陳維昭見識、也認同台大醫學院在教授升等上的嚴謹態度,他透露:「又過了三年,可以提出教授升等時,我這次沒有在第三年就提出,而是讓自己多準備一年,到了第四年才提出。」

這個過程,讓他更加相信日本教授葛西的一句話:一個人很快就爬到高點,並不是一件好事:能腳踏實地,從第一步做起,得到大家的肯定後,再去爬第二步,會比較真實。

和一般醫生不同的是,陳維昭曾當過12年台大校長,對如何在行政體系調和鼎鼐、與人相處溝通,經驗豐富。這個寶貴的行政經驗,讓他深深感受到,有些事情的失敗或挫折,如果問題不是出在自己,而是來自外在環境,那麼最好的面對態度就是「事緩則圓」。

事緩則圓 困難迎刃而解

陳維昭回憶,當時他處理事情,容易解決的事,會立刻批示,但遇到很難下決定的事,就暫放一邊。有趣的是,很多事情當時看似棘手,過一段時間之後,不是迎刃而解,就是他想出更好的方法。

舉例來說,他曾遇過某系推薦兩位系主任人選,得票低的人選其實比得票數高的人選更適任,但後者可能人際關係較好,以致相挺的人較多;陳維昭為了這件事左右為難,只能暫緩決定。沒想到,有一天,得票數高的人選竟然跑來告訴他:「校長,我決定退出系主任改選。」

有些人認為每天桌子上的案宗都要處理得乾乾淨淨,才算有行政效率;陳維昭卻不認同這個觀點。他說;「能解決的事情,當然應該立刻去執行;但有些不能解決的,外在環境是會變化的,留些時間給自己和別人,反而是更好的方法。」

對於有些人遇到事情當下無法解決,就走向極端,陳維昭認為,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失敗,台灣小孩子普遍都太受父母疼愛,什麼都由父母承擔,小孩只要負責讀書,久而久之,抗壓性就變得很低。

為了培養小孩子面對挫折或失敗的能力,他建議為人父母者,要讓小孩子養成「承擔」的習慣,遇到問題時,才會知道如何解決。

陳維昭在台大校長任內,曾首創學生「服務課程」,分為一般的體力勞動服務,例如動手掃廁所,以及專業服務,例如法律系學生提供民眾法律諮詢服務等。

陳維昭希望透過這些課程,讓學生經由服務他人,讓自己成長、更加堅強,尤其台灣很多高中生的家長,什麼事都幫子女做好,只希望他們考上好大學,但這樣只會讓年輕人養成要別人服務、不會服務別人的惡習。

此外,透過自己動手做,也會讓學生更加珍惜服務得來的成果。例如台大有一系所,每隔一段時間,全系師生就會一起粉刷系館,由於自己付出心力及體力,也會格外認真維護。陳維昭說:「要避免小孩變草莓,就是要培養他服務別人」。

做為一個看慣生老病死的醫生,陳維昭擔任台大校長期間,曾有學生因情關難過,走上絕路,讓他深感遺憾。他認為,年輕人常把感情的失落看成失敗,失戀雖然處理不易,但如果有更多的朋友、家人支援系統,讓年輕人學會情感的適當發洩,並得到適當的安慰,或許可減少憾事的發生。因此,學校應鼓勵同學參與社團,尋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做為醫師,把病人醫好了,自然很有成就感,但無可避免的也要面對無力挽回病患生命的無奈,心情難免浮動,但陳維昭警愓自己:「絕對不能讓自己變成對生命冷漠」。

被視為社會菁英的陳維昭坦言,人生的「成功」很難定義,應該是指達到對自己的期待,而且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,對成功的定義也不一樣。他說:「我也不完全都能達到自己的期待,因為人都有不如意的事」。但最重要的是,要勇敢面對、想辦法解決,只要肯努力,應該沒有不能解決的事。(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